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寻根千年非遗 守护春节记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刘姝辰、林双程[发表时间]:2025-02-15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寒假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走进福州、莆田等地,开展“寻根千年非遗 守护春节记忆”寒假社会实践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深入探访非遗技艺与春节民俗的融合共生,在传统年俗中探寻文化基因,在匠心传承中守护节日记忆。

剪纸传情:方寸红纸载千年福韵

春节的“福”文化,在剪纸艺术中焕发新生。实践队特邀福建省技能大师、福州非遗剪纸传承人董雅萍开设专题课堂,以“剪纸传情,祝福暖心”为主线,带领学子解码“福”文化符号的千年密码。从商周祭祀纹样到明清窗花装饰,董雅萍通过剪纸纹样的演变,揭示“福”字背后“五福临门”“福寿双全”的吉祥寓意。“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情感的纽带,每一剪都承载着对新年的祈愿。”她手持红纸示范,学子们跟随“一折二剪三展”的节奏,剪出寓意“双喜临门”的“囍”字窗花,更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出融合新春元素的“福袋”剪纸。董雅萍感叹道:“青年用创新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这正是非遗传承的希望。”

数字焕新:非遗技艺展科技年味

当非遗遇见数字技术,传统年俗绽放时代光彩。实践队走进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数字化展陈中感受非遗的“破圈”魅力。咏春拳数字识别系统前,学子挥拳动作被实时捕捉为动态数据流,传统武术的力道之美与光影科技的炫彩律动交相辉映;全息投影打造的虚拟园林中,闽剧《孟丽君·游园》水袖轻扬,南音古乐经立体声场萦绕梁间,数字技术让戏曲艺术更贴近年轻观众。实践队员张晓桾感慨:“非遗技艺既能诉说历史,也能用科技讲述当代故事。”这种“传艺——传神——传世”的立体传承模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守正创新的生动样本。

民俗寻根:舌尖上的春节记忆

在莆田陈氏红团作坊,实践队触摸到最鲜活的春节印记。红团制作技艺传承人演示了糯米染红、雕模压花等工序,揭开这项非遗美食的文化密码。“红团寓意团圆红火,是莆仙人过年必备的‘仪式感’。”队员们手持红团,在蒸汽氤氲中感受食物承载的亲情纽带。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十音八乐奏响新春序曲,绣球选婿重现古俗雅趣,猜灯谜活动更让传统智慧融入现代年味。实践队员谢晓雪说:“这些民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扎根生活的文化血脉。”

匠心律动: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

“让非遗活在当下,才能守住文化根脉。”在莆田兆丰皮雕非遗体验中心,匠人展示的“生肖皮雕”将传统纹样与潮流设计结合,让学子看到非遗的时尚表达。实践队参与皮雕制作,在錾刻打磨中体悟“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观影过程中,队员们达成共识:“非遗传承需双向奔赴——既要有匠人的坚守,更需青年的创新。”正如董雅萍老师所说:用时代语言重构传统,才能让千年文化真正“活”在春节里。

传承者说:共筑非遗春节的未来

“非遗不是过去的回响,而是未来的序章。”活动结束后,学子们分享实践感悟,展示亲手设计制作的非遗皮雕、剪纸等作品。春节民俗作为活态文化载体,正通过青年一代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从“文化记忆”到“情感共鸣”的跨越。带队教师刘姝辰说道:“当非遗融入春节的烟火气,当传统碰撞青春的创造力,文化传承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带队教师林双程感慨:“非遗在青年手中不再是静态的历史符号,而是春节里充满活力的文化语言。他们的创作让传统与现代在年味中交融,为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次实践以非遗为镜,照见春节文化的深层肌理。闽江师专学子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行动诠释传承使命,为守护中华民族的新春记忆写下青春注脚。

文:刘姝辰、林双程

图:罗中泽、林青环

审核:洪书源、林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