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进一步做好教学研究工作,达到以教研促提高,以规范促质量的目的,由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主办,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2025年福鼎市小学教研组长高级研修班”于6月29日至7月4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拉开帷幕,参训教师共70人。
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的张小兵主任和李璟飘教研员出席了开班式并强调了研修纪律,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研修部的郑艳部长主持了开班式。

(一)双维赋能教育新形态
6月29日上午,研修的第一堂课由南昌市教育评估监测和技术推广中心的刘荔老师带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设计与实践》专题讲座,助力教师精准把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方向,提升纸笔测试题命制质量。
围绕纸笔测试,刘老师从四个方面深入讲解:剖析纸笔测试的意义与命题原则;盘点纸笔测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结合实例让教师避雷;拆解命题基本步骤,科学规范地命题;最后立足学科育人,以情境为载体,落实学业评价要点提出实用建议,全方位助力教师提升命题专业性。


参训教师专注聆听、积极互动,纷纷表示收益匪浅。刘老师的讲座为大家今后的命题设计与实践厘清思路,明确方法,以便更好地提升学业质量,凸显育人功能。

下午,江西省骨干教师、省教育信息技术专家——万国华老师以《AI赋能小学课堂:智能教育的创新实践》为主题开讲,让大家切身感受到AI为小学课堂带来的全新变革。

讲座伊始,万老师以“AI开启教育新时代”为引强调了AI在当今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随后,他深入讲解“AI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通过丰富的案例进行实操演示,让教师们深刻感受到了AI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便捷性。大家纷纷表示,这次讲座打开了AI赋能小学课堂的新思路,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积极尝试运用AI技术,不断探索智能教育的创新实践。

(二)校本课程与教研探索
7月1日上午,张铭芳老师开展专题讲座《基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为教研组长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校本课程的多元视角。

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围绕办学传统与目标,以多样的课程形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如综合实践、民族文化等课程。它既作为独立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并存,又能完善它们。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根基,灵活自主,可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动态发展。

讲座中,大家了解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多种理论基础、不同类型、开发流程及实施策略,并通过“三无乡村小学” 和“谢家湾小学”的成功案例,了解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无限可能。此外,AI 辅助开发也为校本课程注入新活力。张老师还与学员互动研讨“如何借助 AI 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下午,我们来到豫章学校开展研修。在南昌市豫章教育集团紫金校区老师的引领下,沉浸式感受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氛围。
豫章学校教育集团的林通老师带来精彩讲座《课程育人导向下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并以《北京的春节》为案例,展示了教研组以课程标准为纲,立足文本特质与学生需求,通过“目标共研 — 策略共创 — 资源共建” 的闭环流程,设计兼具文化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教学方案。林老师还分享了主题教研 “学习” 并进,以育人方式变革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教研实践经验。


(三)师道精研与赣鄱文脉的双向浸润
7月2日上午,汪智星主任带来两场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专题讲座,为教师们点亮了师德建设与专业精进的双重明灯。
在《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新时代师德观》讲座中,汪主任阐述高尚师德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传播正能量、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保障;精湛的育人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体现。从“四有好老师”到“教育家精神”,其核心始终指向要求教师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先生”。古人尊德才双高者为圣人。不同时期的表述虽异,“德才兼备”始终是终极目标与更高要求。唯此,教师方能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
以德筑基,以能强教,最终成就德才相融的育人楷模,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汪智星主任第二场讲座主题是《基于实证的课堂观察与教学诊断技术——兼谈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的“本真语文”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在讲座中,汪主任回顾了自己从一名平凡乡村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历程。一个个朴素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承载着他独特的教育思想。流畅的理念阐述与丰富的细节刻画,传递出他对教育工作充盈的幸福感——在教育路上,他收获了快乐,充实了人生,实现了自我价值。他的经历印证:名师卓越的成就,源于平实教学实践中经年累月的磨砺与修炼,奠基于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宽广的学科视野。

汪主任以《海上日出》、《草船借箭》等经典课例为例,精辟阐述了语文教学中“读”的核心地位、教学切入点的精准选择以及教学形式的有效运用。从“上有思维含量的语文课”,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深度融入思维训练,提升语文课堂的思维深度。转向从课堂形态转向学生学习过程,明确提出目标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究的能力”,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高阶思维发展和主动探究素养,进而深化“任务驱动”。
整场讲座言语精妙,风趣幽默,会场内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汪主任不仅分享了个人的成长感悟与教学智慧,更深入探讨了以科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展现了其作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深厚功底与前瞻视野。
下午,我们踏入江西省博物馆,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赣鄱文明史书。场馆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与现代展陈技术,生动展现江西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走进“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质朴厚重,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劳作;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令人震撼,造型奇特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纹饰精美的青铜鼎,彰显着古赣地独特的青铜文明,让人惊叹于三千年前江南青铜王国的辉煌。在“江西革命史陈列”展厅,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武器、珍贵的历史照片,重现了江西作为革命摇篮的峥嵘岁月。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传递着坚定的红色精神。


江西省博物馆以物为媒,将赣鄱大地的历史、文化、艺术凝聚其中。它不仅是文物的收藏之所,更是传承江西地域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平台,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刻感受到江西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四)教育赋能,共探成长
7月3日上午的活动以田宗友教授的专题讲座《深耕细作,精准设计——教育课题研究设计》开篇,为教师们送上“课题研究入门指南”。


田教授从一线教师的科教研痛点出发,拆解课题研究的核心步骤:如何从“课堂小问题”提炼“研究真课题”?如何让研究目标“具体可测”?如何用“行动研究法”让课题落地课堂?田教授以专业的视角,把课题研究从“高大上”的理论,拆解成小学教师够得着、用得上的研究路径。从选题时如何捕捉教学真问题,到设计研究方案时怎样让逻辑闭环,再到成果落地如何反哺课堂,每一步都讲得细致入微,让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的长路上,重拾勇气,明晰方向。
下午,一行人走进南昌市红谷滩区第三小学,在校方老师的热情带领下,大家观看了学校的各个功能场馆。校园内充满艺术气息的陶艺教室和木艺教室,让大家亲身感受到学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特色教育成果,充分彰显了该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用心与投入。
两场精彩的专题讲座相继举行。第一场讲座中,罗萍老师以《以真趣为基,解码教师专业成长新范式》为主题开讲。罗老师介绍了学科教研模式——“三备三研三共享”,这让大家看到校本教研落地的扎实路径。而幼小衔接教研则从蹲班观察到联合教研,拓宽了大家的教研视野。还有跨学科教研更是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推动学科融合,为大家的教学创新指引方向。
第二场讲座由李允玲老师主讲,主题为《“六艺”课程,铺设劳动教育新跑道》。李老师分享了该校的劳动教育“新跑道”——“六艺”(厨艺、园艺、陶艺、木艺、纸艺、茶艺)课程,她从课程体系、师资研修、实践场所、品质培养、劳动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她介绍到劳动教育清单必须细化到各年级各学科,可操作性强,才能为劳动教育落地提供样板。李老师还通过具体的课程设计案例,展示了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培养学生们必备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精神,助力学生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从课题研究的“理论筑基”,到校园实践的“场景赋能”,再到教育理念的“深度解码”,7月3日的研修活动如同一串珍珠,串联起“学、思、行”的成长链条。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唤醒——教育本真,就藏在扎实的研究里,在学生的笑脸上,在我们对教学的热爱中。
(五)总结汇报
学习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收获却是无穷的。7月4日上午的结业式,为这场南昌的研修之旅拉下了帷幕。结业式上,由福鼎市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员李璟飘宣读本期研修学员结业及优秀学员名单,并颁发证书。

研修的最后,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张小兵主任做总结发言,为这场研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教无涯,研不止。此次开展的暑期教研组长研修活动对接下来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信通过此次研修,大家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都能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团结协作,将学校的整体教研水平提升一个新台阶。研修虽然已经结束,但教学的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研修班学员、郑一艳
图片:研修班学员
审核:兰一浈、杨国英、饶文静